“手抓紧向上拉”,“头稍高抬起看肚子”,“每次宫缩时用最大力”,“做得很棒,加油!”……产床旁边一张张密密麻麻,写满文字的纸记录下了这温情的一刻。这是一场无声的分娩,襄阳市妇幼保健院的医护人员们通过手势、眼神以及写着上述话语的纸条跟产妇不停地交流,8个多小时,20多张纸条,一名聋哑妈妈终于顺产下了她的孩子。
近期,怀胎10月的张女士(化姓)感觉下腹坠痛,在家人的陪同下,到襄阳市妇幼保健院春园路妇产科住院待产。产科的医生护士发现张女士是一名聋哑人,难受时也无法用言语表达。
“这样特殊的产妇并不多见,对于助产士而言,接生增加了不少难度。”助产士黄芳介绍,大家非常重视这个产妇的情况,积极讨论,充分考虑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认真制定了对应方案。
随后,黄芳拿出一张纸写道:“感觉怎么样?有没有想要用力的感觉?”张女士看到纸上的文字后,会心地点了点头。
“现在不要用力,宫口还没开全”“有什么需要,就及时按铃,我会立即过来”……就这样,黄芳在近8个小时的待产时间里,通过白纸黑字的方式交流,张女士也在手机上打字回复。
次日凌晨,张女士临产进入产房。这对接生的医务人员来说,才是真正挑战的开始。“产妇本身的紧张和身体剧烈的疼痛,让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比想象中困难的多。”对于黄芳来说,虽然当了15年助产士,其间与千万名产妇沟通,但她还是第一次遇到聋哑产妇。以前都是嘴说,现在要用笔写,如何写得快,准确及时与产妇沟通?黄芳提前将分娩小妙方写在了一张张纸条里备用,妇产科还特意安排了1名医生与2名二线助产士协助。
“当日产房与往常不同,没有产妇声嘶力竭的喊声,也没有医生和助产士们大声的加油鼓劲和指导声,静悄悄的产房容易产生紧张感,沟通非常重要,尤其是顺产,需要孕妇和医务人员高度配合。”产科护士长刘春勤说,在分娩过程中,大家想尽了一切办法与产妇配合,密切观察她的表情和身体姿势,与她沟通交流,也让她感觉到,医护人员一直在她身边守护着她,消除她内心的恐惧。
她们拉起顾女士的手,用眼神和纸笔进行特殊又温暖的“对话”,她们同时用手势比划,竖大拇指告诉她“真棒”,握拳头告诉她“加油”。 她们的交流慢慢变得更有默契,一个手势、一个点头都能及时得到回应。在安静的产房,一股无声的暖流涌动着……
经过近8个小时的努力,张女士终于平安诞下一名女宝宝。当婴儿啼哭声响起,大家都松了一口气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张女士顾不上产后的疲劳,感激地拉着助产士黄芳的手,流着喜悦的泪水竖起了大拇指! 【通讯员李鑫 吴冰冰 全媒体记者赵玲】